新闻
2020年3月
教育传媒到校直击 锦田公立蒙养学校 - 2020年3月
传扬中国文化 建构共融校园
近年政府致力鼓励及支援非华语学生(特别是少数族裔学生)尽早融入社会,包括帮助他们适应本地教育体系及学好中文。随着加强支援措施的落实,录取非华语学生的学校数目亦较过去提升。惟基于族裔文化、家庭对其升学及就业的期望、社交圈子及生活习惯不同等因素,非华语学生在本地学习中文方面仍存有不少困难。
本年学校透过举办「中华文化日」活动,提升非华语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识,并加强与本地学生的融合。活动正值安排于农历新年假期之前,不少师生都穿起传统中国服饰回校,非华语学生亦有机会试穿华服,令全校上下都洋溢着浓厚的中国文化气息。当天全校学生透过全方位的活动去认识中华文化,包括于嘉年华中体验中国传统小玩意、动手制作并品尝中国特色小食、参与动动脑筋猜灯谜、踢毽王大赛、特色贺年照相区(中国民族服装体验)、粤剧工作坊、毛笔书法比赛、贺年创意挥春制作活动及中国传统技艺表演。多元化的体验,让非华语学生及本地学生都能了解中华文化的精髓,并学习尊重彼此的文化,共同建构共融校园。
家校合作有助非华语学生适应华语环境
学校约有四分之一非华语学生,他们主要来自菲律宾、巴基斯坦、尼泊尔、越南等多个国家。本年度学校已增聘少数族裔教学助理及外籍英语教师,配合各级双班主任,期望能积极与家长联络,让家长更掌握学生在校情况。学校亦已装设智能卡系统,透过家长手机应用程式,加强家校的联系。为提升学生对中文的学习动机,增加同学接触及使用中文的机会,学校正尝试以不同方法支援非华语同学,亦得到家长的支持。除了于课堂内进行抽离式学习及分层课业支援外,学校可让非华语学生退修普通话科,以腾出课时,并由专责老师加强学生中文的学习,借以提升学习成效。学校亦为非华语学生提供中文科课后支援及功课辅导,并由学校中文科老师及校外导师任教,以提升学生对中文科内容的理解。在课余期间,学校为同学举办中文朗诵训练、英语话剧及才艺表演,以丰富校园的语境。本年学校更获优质教育基金拨款筹建「流动校园电视台」,将为学生提供更有利学习语文的平台。
让学生「动」起来学习
除语文以外,学校亦鼓励学生进行文化交流。近年学校不时举办全方位活动让非华语学生及本地学生走出校园,走出香港,一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,如:游屏山文物径、参与国内游学团等,同学们都踊跃参与活动。学校同时鼓励非华语同学将自己的文化带入学校,例如传统舞蹈表演及各国美食分享等活动,同样受到同学的热烈欢迎。学校亦会花心思为学生营造对学校的归属感,如:学校致力透过训辅计划提升学生感恩、关爱等正向元素,更从整个校园出发,让学生切身感受被关爱的温暖。上学年开始,学生在生日当天可穿著便服回校,接受大家祝福,班主任亦会定期为学生举办生日会。每人都有生日,但并非人人都知道其他同学生日。但当生日学生穿著便服回校,大家便一目了然。同学亦有机会互相欣赏不同的民族服饰,因非华语学生当天可穿自己的传统民族服装回校。
让学校成为平台,让孩子愉快学习
学校是一个让非华语学生与本地学生一同学习、分享和互相融和的平台,更能让校园渐趋国际化。收生多元并非学校的难题,更是对同学、甚至老师十分有利的校园环境,为学校上下带来崭新视野。非华语学生在港落地生根,已是大趋势。社会构成的改变,我们不能墨守成规,终需思变。《易经·系辞》中说:「穷则变,变则通,通则久。」现时已有不少有心人为这群学生摸索和付出,希望能更了解非华语学生的困难和需要,并寻找切合他们成长和学习需要的教学法。这群孩子作为香港的一份子,亦担当起支撑香港未来的角色。如何协助他们融入社会,实有赖家校各方的鼎力合作,让孩子有个美好未来。